黑龙江省牡丹江林业中心医院

医疗科研

【林医-技术】致命鹌鹑蛋卡喉 多科室联手上演支气管镜下的“生死时速”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8-19

图片

您绝对想不到,一颗小小的鹌鹑蛋,竟让七旬老人瞬间窒息。8月15日清晨,我院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争夺战”——当海姆立克急救法失效,当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当患者嘴唇已泛起青紫色……这颗差点成为“致命凶器”的鹌鹑蛋,究竟是如何被“精准狙击”的?答案就藏在这场紧张而又有序的硬核手术操作里!

紧急时刻,多学科协作共克难关

8月13日13时,73岁的男性患者曲某因急性脑梗死入住我院神经内科。8月15日清晨,患者在进食过程中突然出现意识不清、呼之不应的紧急状况,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神经内科医生迅速做出反应,立即给予紧急处置。考虑到患者症状可能因气管内吸进异物导致,进而引发血氧下降。医生第一时间实施了海姆立克急救法,但患者症状未见缓解,随后出现面色发绀、口唇青紫、意识丧失等危急情况。

神经内科迅速通知重症医学科紧急会诊,共同参与抢救。接到通知后,重症医学科团队争分夺秒,迅速抵达现场。经过详细评估,两个科室的专家一致认为,必须通过手术尽快取出气管内异物,才能挽救患者生命。在征得家属同意后,重症医学科与消化内镜中心迅速组建联合救治团队,启动应急处置预案。

精准操作,成功取出异物化险为夷

在充分的术前准备后,手术正式开始。重症医学科王东晓主任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在重症医学科与消化内镜中心医护团队的密切配合下,成功实施了可视纤维支气管镜下气管内异物取出术。手术过程中,医生们通过支气管镜在狭小的气道内仔细探查、精准定位,借助圈套器和球囊等器材,小心翼翼地将导致患者窒息的鹌鹑蛋成功取出。整个手术过程紧张而有序,各科团队配合默契,每一个操作都精准无误。

图片

异物取出后,患者的生命体征逐渐平稳,面色恢复红润,意识也逐渐清醒。术后,患者被安全转回神经内科继续接受后续治疗,恢复情况良好。此次手术的成功,不仅彰显了我院多学科协作的强大优势,也体现了医护人员在面对危急情况时的冷静与果断。

技术突破,为区域患者提供更优救治选择

此次首例可视纤维支气管下异物取出术的成功,是我院在医疗技术创新道路上的又一次突破。它不仅标志着我院在气道异物急诊救治领域达到了新的高度,也为区域内气道异物患者提供了更安全、快捷的救治选择。通过多学科协作,我院能够整合优势资源,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精准的医疗服务,有效提高了危急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科室概况

我院重症医学科配备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包括进口呼吸机、高端插件式心电监护仪、心脏除颤仪、床旁持续性血液滤过仪(CRRT)、高通量血液灌流设备、床旁电子支气管镜、床旁血气分析仪、排痰仪、亚低温降温仪、微量注射泵、营养泵、防褥疮床垫以及多功能吊塔等,为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持。

科室现设置床位10张,拥有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医疗团队,包括6名医生和13名护士。他们在重症医学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危重症患者的管理有着深入的理解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同时,科室建立了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和悉心的护理,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的医疗质量和生活质量。


专家简介

图片

王东晓 主任医师 重症监护室主任

诊治专长

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在重症医学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和丰富的经验。诊疗专长涵盖重症脑炎、森林脑炎、重症创伤、脓毒症、各大手术后监护、脑出血、脑梗死、重度颅脑损伤、复合伤、多发骨折、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各种休克、呼吸衰竭以及危重症患者的生命支持治疗等多个方面。

学术地位

中华医学会牡丹江市创伤重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黑龙江省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牡丹江市重症医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牡丹江市急诊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中心委员以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医学会重症医学联盟市级专家。



图文|张晶

制作|尚余全

一审|张佰君 王东晓

二审|李雪莲

三审|杨喜魁

图片